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秋露阁—师韵旋律 > 民办教育
             查询
 
 
民办教育
 
    民办教师  业务管理
    时间:2007-01-02 作者:叶沈良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699

     

    一、提升教育观念是首要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是教育行为的航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将直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动力。

        一.平等教育观

        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教育要为社会进步作先导,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平等教育的环境。

        1. 加强法制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教育,依法治教是教育必须强化的一项工作。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逐步加强,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教育法制工作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规范教育行为。教育的内部规范是依靠教育者长期的辛勤探索,建立起规范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教育的外部规范,则是社会对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规范教育行为,从内部来说,以教育本身的功能对其定位;从外部来说,以教育应有的作用对其评价。规范教育行为,必须是科学的、理性的。在教育内部,提高教师的法制观念,一是解决观念问题,强调师道,不如强化师表;二是解决方法问题,讲究师严,更应注重师德

        3.倡导平等理念。法制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法制完善为人际平等创造外部环境,教育法制化的目标应该是人人平等享受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提倡平等理念,师生间是平等的,教师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学生间是平等的,相互间增加更多的帮助;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家庭的民主气氛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内部,我们更应注重布局调整,提供更多的良好教育资源予受教育者。当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构于教育者时,受教育者不因权力与金钱的制约,不因时间与年龄的制约,不因智力因素与文化差异的制约,在社会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受教育的机会与阵地,这样的平等教育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育恶性竞争的状况。

        4.注重品德修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人有很多追求,定位不同、品位不同。司马光说: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认为:在一切价值序列中,人格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江泽民同志也曾提到学习弘一法师追求人的完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权制社会相对于原始、无序的社会是一种进步,法制社会相对于权制社会又具有更大的进步性,而当人类步入德制社会,那才是社会形态的最高层面。

        二、个性教育观

        个性教育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平等教育、终身教育一起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标志,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1、发展个性。个性化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我们的教育不能以同一个模型去锻造我们的孩子,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的孩子,才有社会的差异、磨合、发展。国际上有很多的知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培育,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只就考试成绩去衡量孩子的智力因素,不但是片面的,而且也是把孩子的个性淹没在分数的汪洋中,失去了高山的雄伟,失去了峡谷的壮观,孩子失去了个性,未来的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

        2、挖掘潜能。个性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潜能。从思维性的角度看,个性在求异中发展;从活动性的角度看,个性在差异中显现。求异的过程,是我们了解潜能,发展潜能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我们就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长处,都有成功的机会。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是有没有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在引进国外教学经验时,很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培养特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而是因材施教、发展潜能、培养特长。发展潜能的轨迹是挖掘潜能→亮化潜能→发挥潜能→展示潜能。孩子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培养,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就会涌现大批的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考试升学。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个性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中时,将会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支持与理解。

        三、终身教育观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教育有一个很为明确的要求,即建立学习化的社会,提供人人得到终身学习的条件。终身教育在世界领域内正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事业,这一宏篇巨著将通过社会的多方面去努力构建、完成,它将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内体现出:全程性、全员性、全体性。

        1、全程性。即终身教育贯彻在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人生的每一时刻,都渴望有新的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全世界每年出版新书60余万种,新增期刊近万种,发表科技文献500多万篇。个体对社会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加。对人身的每一阶段,社会都能提供教育的机会,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积极向前的推动力。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变化的社会中人们总能找到自己新知识的加油站,也就不至于为一时的竞争得失而满足或遗憾了。

        2、全员性。学习化社会是人人参与学习的社会,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不同的路途,只要参与,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我们的教育者不只是去教会知识,而要去教会做人,教会学习。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当学习的主人,就不至于使自己只作为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去接受社会的教育。这样,也就尽可能避免青少年在学习高压下产生的非理智行为。

        3、全体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社会的全体参与,社会的共同投入。社会的参与与投入,便有了社会的认同与理解,也弥补了教育内部本身人才因素、经济因素、资源因素等方面的不足。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不只为个人发展创设良好的基础,也在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石。

        四、持续教育观

        可持续源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可持续体现在教育对象的不断生存与发展上,教育应该是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及受教育者个人生存与发展均有实际功效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授人予,而不只是授人予于。我们应该意识到,书本知识只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一部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不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所能全部完成的。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重点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1、培养健康人。健康人应是身、心、脑的全面发展与发达。我们可以视身健康为有健康的体魄;心健康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脑健康为有优良的文化水准。培养健康人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责任,人说师爱如母爱,准确地说师爱胜母爱,因为师爱的理性成分更高。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关爱秩序定为关心学习、关心生活、关心健康,而教师首先是关心做人,其次是关心学习,再关心成材,培养真正的健康人才。

        2、培养生存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这个老课题应该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再重视。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孩子的某些功能在退化,白天三公里以外的机器声捕捉不到,晚上三十米以外的亮点看不清楚,这种听不见、看不清的情况显示出城市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在降低。这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生存的基本技能都达不到,何谈在竞争社会中取胜。

        3、培养发展人。人的素质培养关系到人的发展。这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慧才能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审美意识素质、劳动实践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业务素质、心理人格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作风纪律素质等等。这些素质含有三个层面,一是自然素质,二是社会素质,三是专业素质。培育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培育了发展的人才。有学者认为:当一个人把老师教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留下的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是发展自我的真实底蕴。有位哲学家提出:最好的学生就是能够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提出的教育口号;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是我们必须强化的新的理念。

        五、育教教育观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首先必须培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教育的生存与危机,教育的辉煌与希望,均系教师。

        1、教育与育教的关系。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项伟大事业,没有教育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搞教育首先要培育好一支教师队伍,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人员齐的教师队伍,搞好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抓教育,首先抓教师,我们有了一支师艺高强、师德良好的教师队伍,我们就能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

        2、教书与教人的关系。一个好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必须具有授人以能的学识,没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与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本领,是不能立足于今天的教坛的。然而,只有很好的业务素质,没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也是不能胜任新时代教师的称号的。良好的品质以及独有的人格魅力,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有良好的师艺,更要有优秀的师德。

        3、敬业与爱生的关系。不爱自己教学岗位的教师,是无从教好学生的,不爱学生的教师更是教不好学生的,敬业与爱生是统一的。正因我们的教师具备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从中体现爱,从中体现爱。爱有三种境界,人与人相爱是第一种境界,人与动物相爱是第二种境界,人与自然相爱是第三种境界。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爱心都没有,何以追求爱的更高境界呢!只有深爱着学生的老师,才有资格享受学子们对他(她)的深爱。

        4、师识与师技的关系。师识与师技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师识高、师技强,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师识高,要注重识博业精,要讲究教学科研;师技强,要懂得融会贯通,要具备操作能力,特别要注重教育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六、时空教育观

        知识衰变期的不断缩短,使时间愈显短促;网络社会的不断扩大,使空间愈见狭小。教育要把握时代的脉膊,就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时空观。

        1、时间的有限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于生命的长河来说,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高度发展的社会,也不可能把教育作为人生唯一的大事。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有限的接受教育的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是始终放在第一位的要义。

        2、空间的特殊性。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生活、学习在一定的环境中,世界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育方法与接受教育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大而言之,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文字、语言、历史;小而言之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活、习惯。简单抛弃历史,不可取;盲目崇拜他人,更不可取。只有善于扬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儒家学说、佛家文化、道家理论是祖国文化的三大源泉,几千年来,儒学滋润了中国人文一脉。弘扬优秀的祖国文化遗产,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学习的阶段性。人生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不断学习不等于始终学习同一内容。不同阶段的学习,除了注重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之外,更要注重辅之于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如青少年学习缺少自觉性,教育者要善于在规范、引导上做文章。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特征,研究制订我们的教育方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4、知识的完整性。要使受教育者能接受系统完整的教育,我们更要注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思辩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解题方法、考试方法的研究上,我们就不能体现教育的完整性,充其量受教育对象只能完成一时一段地的学习任务,而不能把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

     

    二、加强教学研究是必要手段

     

    由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的形势是严峻的,民办学校教师的学习动机一般比较强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比较高,这是有利的因素。
        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一般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在合同聘任制的管理模式下,工作任务和要求比较明确,反馈、检查比较及时,监督机制除了学校的管理干部之外,家长、学生的反映都可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教师的情绪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换句话说,民办教师的工作,一般不允许失败,这对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不利因素。
        民办学校的管理干部必须树立大教师观。有的民办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办的学校不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水平高的教师就会跳槽,所以只使用,不培养,不行就换人,这对整个社会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不利。大教师观认为,学校的功能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一方面是培养教师。

    民办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活动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一般根据学校特色建设而形成的学校核心研究课题而定。学校核心课题由科研管理机构直接参与研究,对全校教师起示范作用。

    民办学校的科研工作特别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和存档,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是民办学校当前共同面临的困惑,为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稳定的发展,必须特别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

     

    三、推进继续教育是有力保证

     

        完善民办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的急剧增长,终身学习的重要日益凸现。它要求人们有不断更新知识、兴趣、信念和习惯的,具有会继续工作的本领。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次回归型教育。明文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数量,并把它当作评估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指标之一,是完善我国民办学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最佳保障。

        在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坚持“四结合”的原则,即学校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与调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参加高等院校的办班培训与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相结合;教师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培训提高与学历提高相结合,从而使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集体备课。这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培训方法。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进度,每单元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备课主讲人,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备课思路,然后大家互评、互议,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2、师徒结对。新教师一进校,就与骨干教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导师通过指导备课、听课、上廛示范、交谈等方式,与徒弟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同时师徒结对还促进了带教老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

        3、上课评课。一人或数人上课,全备课组或教研组共同听课、评课。既分析其存在问题,又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切磋交流,互相启发。

        4、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组织教师分工承担实验和研究任务。通过学习理论、收集资料数据、分析结果、开展研讨、撰写论文,使教师形成一定的课题理论,以此去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促使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

        5、专题讲座。不定期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以此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丰富教育信息,活跃学术氛围。

        6、观摩考察。经常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考察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获得可资借鉴经验和做法,通过上汇报课、写考察报告等形式,促使教师更好地内化吸收。外来考察时,组织教师分学科与外校教师座谈交流,互通信息,互相取长补短。

        7、项目培训。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组织英语、普通话、计算机操作、教学课件制作等短期培训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8、学历提高。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无论是在职函授,还是脱产进修,都有机地给予安排,并在经济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实施青蓝工程是重要关键

     

        实施“青蓝工程”的构想,使得师徒结对的工作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民办学校引进这一有效型式,必将推动教师队伍的深层发展。

        一、阶段性要求

        在活动中抓层次性,把拜师分成三级水平。第一级水平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拜已经胜任教学工作的青、中年教师为师,用2到3年时间达到基本胜任教学工作。第二级水平是基本胜任的教师拜中、老年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及其他教学骨干为师,用2到3年时间达到较好胜任教学工作,其中有些青年教师要成为教学骨干。第三级水平是部分已胜任教学工作或已经成为教学骨干的中青年教师拜市级有关专家为师,用3到5年时间成为市级、省级学科带头人。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循环,促使青年教师“先学百家,再自成一家”,基本达到“三年打好基础、六年奋斗成才、九年形成风格”的目标。

        二、操作性要求

        实施“青蓝工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相长出效益。教学相长,能者为师。“青蓝工程”促使许多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既甘愿为青年教师铺路,又在与青年教师共同研究中积累新的知识。老教师带徒弟既重师艺,更传师德,新教师师从老教师,也给老教师带来教改的新信息、新动态,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活动中强调能者为师,不局限于以老带新,也可以以青带老。可以新老结对,新新结对、老老结对、老新结对、能者为师。

        2、教学考核看能力。为了把“青蓝工程”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规范、更能培养人,在加强考核上的做法。首先是书面签约,明确权利和义务,而后实施跟踪考核,再后进行阶段评估,最后根据合同实施情况,对师徒的福利待遇、业务评定、职称评聘等予以兑现,师徒关系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调动双方积极性。

        3、教学比武炼人才。经常组织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尽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互相学习和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  

        把握“青蓝工程”的本质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关系的处理上来表述。

        1、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教师队伍需要不断补充,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人员的缺少是可以通过输送来解决的,但知识的更新就不能靠增加人数来解决,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完善这一重大任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加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在更高层面上帮助我们的教师掌握新技能,新知识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2、带徒与帮师的关系。“青蓝工程”的起点是师带徒,在发展过程中,师带徒,徒帮师,教学相长的方法多种多样。徒弟在师傅的帮助下,学业务,长才干,也学做人,增本领。师徒结对发展为师徒共进、师徒相长。有老教师带新教师,也有新教师带新教师,还有老教师带老教师,新教师带老教师的情况,能者为师,不以年龄大小,不以资历深浅而开展的“青蓝工程”,使活动的意义得到了深化。

        3.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一结对,是“青蓝工程”起始之初的形式,随后,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一个师傅带几批徒弟的事已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有名望的教师,有相当教学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更使“青蓝工程”化作了一种以师带徒的群体形式。有的以群体带群体,组织名校帮助其它校,组织教师搞教科研群体,这种形式的出现,使“青蓝工程”能在面上越推越广,而且使很多教师意识到“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4、工程与过程的关系。“青蓝工程”是把它作为一个培养教师的完整系统来看待,既然是工程,就需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全力搞好。然而,作为“青蓝”结对本身来说,是师无止境、学无止境,徒弟会满师,师傅也会因知识时代的到来,感到力不从心。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人,都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天的师傅明天也会考虑去拜师,今天的徒弟或许明天也会带徒弟。因此,“青蓝工程”作为一个教学相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它将永远进行下去。

    上一篇:民办教师  角色管理
    下一篇:民办教师  保障机制
 
最新消息

 
精彩推荐
 
热门文章
 
心声和鸣
  • 叶沈良:
        2003年1月2日,“心雨轩”网站开通。
        2020年8月1日,网站整理,再次出发。   
Copyright © 2015 叶沈良心雨轩 Powered by OTCMS V2.6 |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