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秋露阁—师韵旋律 > 教育观念
             查询
 
 
教育观念
 
    二、个性教育观
    时间:2010-06-28 作者:叶沈良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778

        个性教育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平等教育、终身教育一起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标志,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左”的影响,我国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以保持社会生产的稳定与延续;认为社会价值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远远高于个体的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绝对依赖并无条件地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能来衡量。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与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故无须特别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价值问题。由此造成对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的一定程度的忽视,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使所培养的人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作了深刻反思,越来越深切感到确立正确的个体发展的价值观之必要。有识之士无不呼吁:必须在教育的价值观中为个体的发展留下一席之地;在教育活动中,为个体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实际上,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之间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有着明显差异。无论社会处于怎样的水平上,教育的本质都是培养人,其直接目的都是满足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都有使个体的潜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发展的任务。尽管个体发展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但个体有不同于社会的特殊的发展需要,而个体特有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1、发展个性。个性化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我们的教育不能以同一个模型去锻造我们的孩子,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的孩子,才有社会的差异、磨合、发展。国际上有很多的知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培育,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只就考试成绩去衡量孩子的智力因素,不但是片面的,而且也是把孩子的个性淹没在分数的汪洋中,失去了高川的雄伟,失去了峡谷的壮观,孩子失去了个性,未来的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
        2、挖掘潜能。个性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潜能。从思维性的角度看,个性在求异中发展;从活动性的角度看,个性在差异中显现。求异的过程,是我们了解潜能,发展潜能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我们就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长处,都有成功的机会。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是有没有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在引进国外教学经验时,很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的孩子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谢。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仁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奋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信赖。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平静。
        你教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3、培养特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而是因材施教、发展潜能、培养特长。发展潜能的轨迹是:挖掘潜能→亮化潜能→发挥潜能→展示潜能。孩子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培养,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就会涌现大批的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考试升学。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个性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在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中时,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理解。有关调查表明,就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质量来说,美国在世界排名仅为第30位左右,可一到大学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其学生们开始凭借他们的创造性大显身手。我们将中美教育加以比较,就可以找到答案。美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研究式学习法,中国学校则普遍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美国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实行“天赋教育”,因材施教,而中国学校一般是“一锅煮”;美国中小学推崇个性自由发展,因此美国孩子性格开朗,敢做敢为,富有表现欲,而中国学校则管得过死,师道尊严,缺少自由,学生相对拘谨;美国中小学执行的是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中国学校大多是僵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美国中小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课外活动,中国学校几乎没有课外活动;美国孩子习惯利用假期外出打工,以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中国学生多数从小到大依赖父母,不会自食其力;美国的家庭普遍民主、平等,没有家长制,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而中国的家长普遍较为独裁,或者溺爱、放任;美国中小学重视艺术教育,中国不少学校的体、音、美等科目则无足轻重。从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输在起跑线上。美国的孩子想象力丰富,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核心。中国的孩子在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经过12年的“闭门造车”,到大学已成为“知识容器”,也就“江郎才尽”了。美国教育在肯定一名好孩子时,不是看他的分数和是否听话,而是看他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是美国学校的一个良好的人文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启发式”,即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教育。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一模一样。美国孩子常做的功课是搞研究、写论文、开公司等,这种高起点素质教育是中国学校所不敢想象的。

    上一篇:一、平等教育观
    下一篇:三、终身教育观
 
最新消息

 
精彩推荐
 
热门文章
 
心声和鸣
  • 叶沈良:
        2003年1月2日,“心雨轩”网站开通。
        2020年8月1日,网站整理,再次出发。   
Copyright © 2015 叶沈良心雨轩 Powered by OTCMS V2.6 |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