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秋露阁—师韵旋律 > 民办教育
             查询
 
 
民办教育
 
    民办学校  发展轨迹
    时间:2007-01-05 作者:叶沈良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769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民办教育”概念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是交叉复合的概念,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含义:在40年代是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并列的概念;在50到70年代专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学校;在80年代指私立学校以及国营企业事业组织、政府机关、军队举办的“面向社会”的学校;到90年代后期,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教育的概念明确为: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的界定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利用自筹资金,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

     

    一、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

           

        民办学校的发展既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也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我国民办学校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复苏起步阶段(1978-1986)。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迎接信息革命的浪潮,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社会力量办学作出原则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损资助学,但不得强行摊派。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三款又进一步重申: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本法律规定的各类学校。国家与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支持和舆论向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办业余学校悄然兴起。

        探索求进阶段(1987-1991)。1987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同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还联合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维护学校正当权益,保护办学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帮助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对办学成绩卓著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些法律性文件的实施标志着民办学校被纳入国家正常管理体系。各地还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办法和一系列鼓励政策,使民办教育事业在探索中进一步发展。

        发展提高阶段(1992-1996)。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从政治、思想、理论上为民办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嗣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教师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及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的基本政策,有效地推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

        规范完善阶段(1997-至今)。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重大决策,使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得到空前的提高。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研究,积极推进《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研究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使民办教育走上了崭新的阶段。

           

    二、民办学校的发展背景

           

        1、政治背景

        当代社会的国际竞争,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十分明显。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有效地战胜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正是从国际、国内的大势出发,国家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真正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国家大力办好教育事业的同时,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兴办和扶持教育事业。只有努力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才能走出大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

        2、经济背景

        民办学校办学用的是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个人资金,也有的是用集资的手段来办,社会经济不达到一定的程度,是绝对不可能拿出这么大份额的钱来办学校的。因此,尽管80年代后我国开始从政策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也开始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政策,但是民办学校在80年代还只是属于起步探索及实验阶段。进入90年代,民办学校才迅速发展,它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差大约是5到10年。到这个时候,社会上发展民办教育所需的经济力量积累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备了民间办学的物质条件,有了投资的需要和可能。发展民办教育除了要有投资与市场以外,办学的其他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可以直接利用的办学资源。由于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都有举办民办教育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人、财、物等资源。民办教育能够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包括公办教育资源中的潜力,充分组织起来,发挥出来,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背景

        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生存条件,这种交换关系的前提是供需双方的一致。经济达到一定程度,老百姓才可能拿出钱来投资教育,才会产生这样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到了90年代,人们办学的投资、公众教育消费的投资,都已经达到了这种需求水平和投入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上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眼光转向了更高的层次,人们觉得,提高“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势在必行,他们愿意为子女受到高水平的教育而投资。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生2亿,如果其中有10%以教育消费形式择校就读,则每年有1000亿元的潜在教育效益;我国现有高中生及适龄高中学生约20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收费2000元计,则每年的潜在收益将达到300亿元以上;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费,则潜在收入每年有250亿。教育消费形式必定附带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这无疑会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民办教育的发展,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4、教育背景

        (1)教育体制不顺。难以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90年代起,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崛起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预示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成为知识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基础产业。但是,我国传统的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办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经济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这种办学体制不仅极不适应,而且矛盾越来越突出。它无法敏锐地反映市场的需要,缺乏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压力和活力。尽管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二十年来从未停止,但是教育改革如果不涉及体制问题,是永远走不出困境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怎样才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致,这一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人们。社会需要呼唤着一种新的与多元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体制的诞生。通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和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发展民办教育是打破传统的国家办学的单一办学体制,给教育带来活力的最有效途径。

    2)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穷国办大教育,庞大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政府投入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代价是放慢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悬殊。现有公办学校的“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多样化、多规格需求。因而,改革多年来依靠政府拨款的单一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办学,就成为突破教育困境、加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良好的条件,为多元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生长点。民办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学校的创办,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这种需求成为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催化剂。

     

    三、民办学校的发展模式

     

    民办学校有各种不同办学模式,就办学主体来说,可分为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纯民办、股份制办学等。在这里主要根据资金投入和运作方式的不同,把民办学校作以下分类:

      (1)滚动发展模式: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最初都是以这种模式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建立在少量资金投入或是“三无”(无先期投资、无自建校舍、无专职教师)基础上,依靠学费,以学养学逐步积累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还包含借助一部分银行贷款逐步滚动发展起来的办学行为。

      (2)注入发展模式:由资金雄厚企业集团或个人投资办学。凭借其产业群的丰厚收益和充足的资金流量进行规模化投资,采取前瞻性规划设计和高标准设施配套,创设一流教学环境,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办学特点。以这种模式发展的民办学校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国营大企业为投资主体创建的民办学校;第二种是乡镇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举办的民办学校;第三种是海外华人或企业投资或捐资创办的民办学校。

      (3)改制运作模式:该模式产生于90年代中期,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办并承担教育经费的学校,在学校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转给独立法人承办,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主办学,按民办机制的管理模式运作。一方面,它减少了民办学校初始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又使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一个较高的起点。这种模式实际上包含着资源重组与学校布局调整的内容。

      (4)附属运行模式: 这是一种以附属学校的形式,依托于公立学校而存在与发展的模式。尽管由于对公立学校形式上的依附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民办学校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来自公立学校的某种限制,但是,按照“独立法人,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校园校舍,独立办学”的要求,附属民办学校在日常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特别是在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程度不同地享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较大优势是克服了民办学校由于基础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有限导致的障碍,同时也使公立学校闲置的资源得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为公立学校注入了活力。

           

    四、民办学校的办学现状

           

        1、基本情况

        据国家有关部门2000年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54298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43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282所,民办普通中学3316所,民办职业高中999所,民办小学4341所,民办幼儿园44317所,加上劳动部门批准的,总计60000多所,学生总数达1000余万人。民办学校数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57%;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30%;普通高中的2%;职业高中的6%;小学的1%。
        2、主要问题

        (1)办学规模不大。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实践中,真正体现出这一点的举办者并不多,许多举办者往往强调讲经济效益。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仓促上马、仓促招生,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缺乏考虑,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硬件建设不到位,办学规模普遍较小。

    2)学生数量不足。由于许多民办学校的起始时间并不长,他们的信誉度没有建立起来,和一些老牌公办学校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加上收费标准较高,民办学校的吸引力并不大,一般群众的心态是不愿花大钱让自己的子女去“冒险”的,因而造成民办学校的学生数量不足。

    3)专职教师不够。要确保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许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办学实践中由于办学规模不大、学生数量不足等原因而难以做到这一点。不少民办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大多是退休教师,而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没有建立起来。

    4)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的不高是制约民办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生源素质不高、聘用的退休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创新精神不足、专职教师群体没有形成,且教育教学研究不够。

        (5)学校管理不规范。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并非都了解教育规律,有些举办者用办经济实体的办法去办学;有些举办者虽聘用了教育行家去管学校,但没有充分放手让他们去干,使他们缩手缩脚,难于施展才华。在办学中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规范化管理,有人考虑到了却难以实施。这样,一些民办学校中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等形不成一个具有合力的动力系统,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6)政府管理不严密。至目前,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在管理过程中就难以做到严密。例如:政府在哪些方面对民办学校加以扶持、如何防止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民办学校的日常办学中如何加强监督、民办学校的解散如何处置等等。

     

    五、民办学校的发展建议

     

        21世纪以后,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产生着急速的变化,如何顺应世界的潮流,取得立足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关键是教育能否获得成功。过去的岁月里,我国的教育在改革中取得重大成就,但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兴起非常响亮的教育改革呼声,教育改革的内容很多,其核心是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发展民办教育则是推进其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民办教育事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社会培养和培训了大批人才,补充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扩大了教育事业的规模。减轻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成员的可选择性,改变了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为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办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1、以质量求生存。现在许多民办学校投资高,硬件好,但是办学境况不如人意,关键是教育质量。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办学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来赢得社会的信任,家长的信任。家长最直接的评价来自学校的办学成绩,来自对学校的各项综合素质的考核。

    2、以特色求发展。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高层次,要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学生的和谐发展。而长远的规划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家长对教育的要求,立足于先进的教育思想。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必须注重方法的掌握,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要考虑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多种技能或者本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3、以队伍求信誉。学校不能仅以硬件吸引家长,主要以教师队伍吸引学生,赢得学校的声誉。质量与特色,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为此,立足造就一支“观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通过培训、进修以及带徒、竞赛等形式,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

    4、以政府为依托。民办学校作为一个新事物,应该得到政府的扶持,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像企业那样可以自生自灭,因为它有大量的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必须保证入学者所受的教育不受影响,否则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就是有了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政府来解决。加上目前的办学环境还不够理想,政策法规还不配套,为此更加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5、以法律做保证。我们国家还缺少民办教育的较为完善的法规,许多操作办法多向企业借鉴得来,而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能够照搬,特别是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将融合到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教育的发展也将与国际教育的运行体制逐步接轨,我国的民办教育也将融合到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之中,随着民办教育与国际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等社会变化适应与协调,其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将根据未来急剧的社会变化作相应的改革,民办学校的教育也将会与社会融为一体,伴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民办教育将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多规格的方向发展,为社会绝对大多数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均等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将进一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的轨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民办教师  队伍建设
 
最新消息

 
精彩推荐
 
热门文章
 
心声和鸣
  • 叶沈良:
        2003年1月2日,“心雨轩”网站开通。
        2020年8月1日,网站整理,再次出发。   
Copyright © 2015 叶沈良心雨轩 Powered by OTCMS V2.6 |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