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一阁—艺术散文 > 散文随笔
             查询
 
 
散文随笔
 
    歌起高原
    时间:2019-10-07 作者:叶沈良 来源:叶沈良 查看:549

     

    歌 起 高 原

    叶沈良

     

    《高楼万丈平地起》,用它作片名,真还有点胆略。“高楼万丈平地起”这七个字,能予人强大的内心冲击力。有音乐的冲击力,有视觉的冲击力,有人性的冲击力,有历史的冲击力,有文化的冲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有它的旋律。那旋律,是高原风劲的嘶鸣,是黄河奔涌的咆哮,是绥德汉子的呐喊,是米脂婆姨的吟唱。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的音乐从屏幕深处传过来的那一声声唢呐声,如嘶如鸣,如泣如诉,被攫住的是直往心中注入的扣心旋律。《高楼万丈平地起》不是音乐片,但片中数次响起的音乐,蕴含着地域特点,紧扣着故事情节,述说着人物内心。与很多电影不同,为音乐而音乐,混搭着不相干的歌唱,《高楼万丈平地起》的引用与创编都能出奇制胜,它有一种音乐的冲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有它的形象。那形象,那是伟岸,那是挺拔。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从屏幕深处闯过来的是灰蒙蒙的尘土,金灿灿的阳光,高耸耸的黄土。远处的阳光投射出伟岸的人影,跳着,奔着,敲着锣鼓,扭着秧歌,向人们的视线中冲来。那种视线的冲击力直入内心,汉子,高原,阳光。无论是对生命的呐喊,还是对生活的倾诉,画面移动处是巍峨的群山,是呼唤群山的主人,那斜阳、那山峦,恰到好处的映衬了人物内心,它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有它的寄寓。那寄寓,是对力量的崇拜,是对人性的敬仰。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中的白振东、白静、石娃,都不是大人物,白振东挣面子,白静挣感情,石娃挣骨气,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努力挣一份自己的尊严。而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挣得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格。张元济先生《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中写到:“生命可掷而人格不可失。”电影的结尾处是同饮抗日壮行酒,这实在是有别与似曾相识的故事,它有一种人性的冲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有它的史述。那史述,是民族的一份初心,是历史的一块丰碑。在延安,人民政权属人民;在延安,自己动手丰衣食;在延安,窑洞里面有思想。延安时期,黄炎培与毛泽东有著名的“窑洞对”论述“历史周期律”,电影中一粒豆子的投票,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延安时期,毛泽东一毛四分钱请客陈嘉庚,是共产党人节俭的生动故事,影片大生产运动,正是这段时期延安精神的写照。延安有很多故事,为后人传颂,电影《黄克功案件》写照过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铁的纪律的往事。延安的历史,是一块丰碑,是一座历史的高楼。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它有一种历史的冲击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有它的赞美。那赞美,赞美陕北这块土地,赞美延安这段历史,赞美那块土地上的人民,赞美人民心中的领袖。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家事融进国事,小事写出大事。那唢呐声的美,那高原风的美,那陕北情的美,那老百姓的美,那种美的渲染如一首赞歌,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这是一首爱情的赞歌,这是一首人性的赞歌,是一首信仰的赞歌,这歌声回荡着高昂的时代主旋律,它有一种文化的冲击力。

     

    三十年前,看过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写他在火车站接莫言,当时与莫言未谋过面,便举牌“莫言”,而后问人车次时,人见“莫言”之牌,竞无人敢应。看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亦有莫能敢言的感觉,乃因电影动人心弦,说了以上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请影片参与人员海涵。

     

    20190929

     

     

     

    潘阳转发在其美篇

     

    叶老师是人间抒情的高手,歌颂革命的行家,操持艺术的内行。博大精深,不得不服。

     

    叶沈良先生是江苏的作家、慈善家和教育家。

    此时,他正在从江苏到北京的列车上。

    在列车上,他写下了这篇影评。

    可见,他是一位认真、勤奋的人。

    他的才情和激情也令人望其项背。

    我把他的美文做成美篇,也算是沾他点光。

    上一篇:父恩如山
    下一篇:莫问还在
 
最新消息

 
精彩推荐
 
热门文章
 
心声和鸣
  • 叶沈良:
        2003年1月2日,“心雨轩”网站开通。
        2020年8月1日,网站整理,再次出发。   
Copyright © 2015 叶沈良心雨轩 Powered by OTCMS V2.6 |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