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夏风亭—善韵音符 > 慈善感悟
             查询
 
 
慈善感悟
 
    心中张謇
    时间:2023-07-02 作者:网络平台 来源:网络平台 查看:210

    “我心中的张謇” 丨 叶沈良:张謇慈善意义与时代启迪

    叶沈良 张謇企业家学院 2023-07-02 19:30 
     
     
     

    编者按:

    为纪念张謇诞辰170周年,张謇企业家学院推出纪念系列征文,以“我心中的张謇”为题,书写感悟文章。征文通知发出之后,反响热烈,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包括张謇研究学者、现场教学讲解员、在读学生等人士的文章。感谢大家对张謇企业家学院纪念系列征文活动的热烈响应。即日起,我们将在张謇企业学院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客户端逐篇刊登精选文章,让更多人分享这份珍贵的思想财富。

    同时,我们也欢迎其他读者继续参与活动,即日起延长征稿时间,期待您分享对张謇先生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我心中的张謇”,希望我们一起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图片

     

    +

    +

    作者简介

     

     


    叶沈良

    江苏省张謇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江苏省优秀理论宣讲报告人。

     

     

     

     

    张謇慈善意义与时代启迪

     

      张謇慈善意义能从三个方面得以时代启迪:一、张謇慈善于新时代第三次分配特殊意义。二、张謇慈善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三、张謇慈善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特殊意义。 

     

     

    一、张謇慈善于新时代第三次分配特殊意义

    謇一生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功绩卓著。张謇行慈善在很多方面凭的是一己之力。他办企业,注重对企业的再投入;他办企业,注重对工人的再分配;他办企业,注重把属于个人的收益大都用于慈善事业。张謇不以企业的整体收入用在他对社会事业的追求,他把办企业所得到的属于个人的回报来贡献社会。张謇的时代没有第三次分配的概念,而张謇用自己对社会事业的贡献来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以第三次分配的概念来看待张謇时代对慈善体系的构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现实的意义。张謇是把办企业所得个人收益,绝大部分用在了慈善事业体系的建构中。张謇的奉献完善了南通慈善体系的构建,也可以说他的第三次分配是在他自己对慈善事业追求中来实现的,张謇的这种追求,对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张謇言之:“除旧有恤嫠、施棺、栖流诸事外,凡特设之事六:曰新育婴堂,曰养老院,曰医院,曰贫民工场,曰残废院,曰盲哑学校。”张謇的慈善体系从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向近代慈善意义上的公益领域拓展,他是以个人的行为来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如公共安全:警察传习所、模范监狱等;如公共卫生:南通医院等;如交通设施:桥梁、涵闸、路灯、公共车辆等;如通讯事业:电报、电话;如公共娱乐:剧场、公园等;如公共科普:博物苑、图书馆等。张謇兴办慈善公益,缜密、庞杂,是张謇区别于其他实业家开办慈善事业的不同之处。

    张謇建立育婴堂。1906年,张謇在唐闸镇建成新育婴堂,占地有24亩,其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新建成的育婴堂内设有内稽查、内堂长、内庶务等,还配备了保姆、教员、乳母、医生等。入堂婴儿为弃婴或赤贫无力抚养者。第一年接受婴儿305名,到1923年,接收数量约为1300名。

    张謇举办养老院。1912年,时值张謇六十大寿,张謇用所得亲朋好友的祝寿礼金,建造了第一养老院,所建养老院可收养120位老人。张謇七十岁时,应六十岁生日之时约定,又用贺礼寿金建造了第三养老院,可收养146位老人。这两个养老院都建在南通。而第二养老院则建在他家乡常乐,张謇三哥张詧将70岁寿辰所得亲朋好友馈送之礼在海门长乐镇建造了一所养老院,称为第二养老院。张謇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题书“老老院”,周边百姓也有称其为“老人堂”的。“老人堂”有近似于现代提倡老年关怀的理念,使老人有尊严的在世界上度过属于自己最值得珍惜的时光。养老院建成之后,周边数十里地域内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有了栖身养老之所。

    张謇创办贫民工场,1914年8月,张謇创办南通贫民工场,10000元左右日常费用。场内工人参与缝纫、藤器等项工艺生产有些收入。另置有园圃百余亩,种植蔬菜有一定收人。场内另有一段养鱼河,养鱼收入有数百元。贫民子弟主要是南通人士,少数外地人士,总人数在100人左右。张謇后来另外在盐城东台以及十二圩各又办了一所平民工场。

    张謇开办盲哑学校。张謇针对盲哑儿童接受不到教育,难以在社会独立谋生的状况,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于1915年创立,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师范学校。1916年,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从1916年到1926年,狼山盲哑学校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盲哑学生各4人攀升至44人、教师从2人增至9人,这在当时算得上大规模。学校设盲、哑两科,使盲哑学生有独立生存之能力,张謇亲自担任盲哑学校首任校长。

    张謇开设栖流所。张謇建栖流所鉴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地出现大批流民和极多需要救济之人口,官办养济机构的救助能力已不能满足救助需要,为了弥补官办养济机构的不足,张謇以自己的力量办起栖流所,用时5月而落成,用银1300余元。栖流所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每年需用经费约在1000元左右,靠募补贴外,不足的费用均由张謇个人捐助。由于栖流所的建立,南通的大街小巷已经看不到乞丐流浪。

    张謇创建医学院校。1911年,通州医院创立。1913年,张謇、张詧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年5月,张謇亲自选定了医院地址,他和张詧筹集16400余元资金,购得土地11.7亩,新建医院。1914年6月,张謇亲自为建成后的“南通医院”题写院名,并亲自题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张謇是慈善体系的探索者。任何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謇在慈善体系的探索上,他的意志与精神都值后人敬仰。张謇在他的事业奋斗史上遇到过很多磨难,关键时刻几乎功亏一篑。他在办实业时,他遇到过磨难,他没有惧怕,没有畏缩,而是在困难面前坚持想法谋道,取得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他在办教育事业时,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他面对校舍和师资等各种困难,坚持寻找出路与办法,推动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发展。他办慈善事业,他也不被认同过,不被理解过,特别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底下,他也不顾自己六、七十岁的高龄,卖字办学、办养老院,如果不是对慈善的深深情怀,也不可能有张謇这种以命相搏的奋斗精神。张謇在慈善的路上,在事业奋斗的路上,从不停止它探索的脚步。张謇的实业、教育、慈善留存,以及张謇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成功者,他是历史的成功者,他是事业的成功者,它是思想的成功者,他的探索才有了中国南通今天的辉煌。

    从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联系到新时代的第三次分配,我们可以体会到张謇在他所处时代完善慈善体系的追求,对当代第三次分配的特殊意义。

    一、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告示,人生丰盈的最佳标准是对于社会的贡献。第三次分配的表面形式是对财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精神内核是人生价值的再实现。张謇恨有钱人的嚣张气势,他说他非得有钱,有钱后也非得用于百姓的有用事业。张謇本着这样的理念与信条,把他的个人财富用于社会事业,用于完善南通的慈善体系,张謇的人生在慈善追求中闪耀光彩。

    二、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展示,财富利用的最靓途径是对于慈善的追求。第三次分配可以是金钱的给予,可以是实体的构建,张謇以为对于慈善的追求是财富利用的最靓途径,于新时代来说,对慈善的追求也是第三次分配的最靓途径。新时代提倡在慈善领域更多体现第三次分配,也是号召更多的人让财富体现最闪光的价值。社会有发展就会有差距,慈善在缩小社会差距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有悠久的生命力,第三次分配在慈善领域能更多的发挥作用。慈善事业是一个美丽的事业,慈善让社会闪烁更多的亮色。

    三、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警示,社会公平的最美体现是对于百姓的奉献。第三次分配需要财富所有人的善心,需要财富所有人的奉献。社会公平需要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渗入,不患寡,患不均是大众的心理行为,释放百姓的心理忧困,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大家的加入,更需要一大批有位企业家的倾心倾情的投入,张謇身体力行的做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去践行。

     

    二、张謇慈善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

    张謇是个心有大世界,胸怀大格局的人。他一生办企业,办教育,办慈善,在他的人生旅途上,从不把金钱财富的积累看作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把社会的共同进步,百姓的共同富裕,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张謇的这种士大夫情怀,是大仁大义的中国儒家学士的写照,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以共同富裕的理念来看,张謇在他的时代里践行着属于他自己的信条,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百姓共同享受社会成果的范畴之内,孜孜以求他理想社会事业的完善和完美,张謇的这种精神追求有其特殊的时代锋芒与社会意义。

    张謇追求的共同富裕,并不是说从物质上,让所有人共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拥有财富;而是在精神上,让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享有自身的长进和积累,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增长自己的财富。这样的共同富裕,才应该是本质上的共同富裕。张謇追求的共同富裕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领域对社会共同富裕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与教益。

    张謇谈到:“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内心蕴蓄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作为一个孤独的先行者,他时时不忘兴国之梦。张謇兴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他认为这是兴办慈善公益的重要举措。为征集先辈留下的诗文集、民间收藏的书画以及所藏金石古器时他强调:“自欧人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上自皇家,下迄县郡地方学校,咸有博物馆之设。”因此,中国要光大文明,增进知识,也应设立博物馆。也因如此,南通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博物馆。

    兴办书馆以启民思。1912年,张謇把南通城南东岳庙改成南通图书馆。图书馆创设之初,有藏书13万卷,张謇个人捐赠的就有8万卷。在上个世纪,南通图书馆一直是全国县立图书馆中的佼佼者。张謇兴办图书馆想法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受绍兴古越藏书楼的影响。张謇到绍兴考察古越藏书楼以后写了一篇题为《古越藏书楼记》的文章,称亦欲效所为。其二,受西方先进思潮以及示范效应的影响。张謇1903年去日本进行为期七十天实地考察,考察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张謇主张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二为一,他在南通创办的博物苑兼具图书馆功能就是这种主张的实际体现。1905年,张謇按照自己的主张在南通创建了博物苑。张謇认为,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一是为政治、学术服务。二是启迪民智,培育人才。三是保存国粹,防止外流。

    建办物苑以启民智。1905年,张謇建南通博物苑。张謇认为,创建设立图书馆、博览馆,可以弥补学校资源之不足。张謇为建设南通博物苑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张謇将自己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南通博物苑。张謇还多次发表启事,征集展品,期盼“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张謇能较早注意到博物馆、博览馆、博览会等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强大的作用,他殚精竭力、躬行此事,努力倡导并推进。张謇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慈善家,一个有着强烈慈善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儒商。张謇看重近代博览事业,他的聚焦点並不在于经营或者获利,张謇看重的是博览事业的教育功能,即所谓“父教育而母实业”。惟其如此,他才能不计较功利、不计较成败,敢于奋斗。张謇开创的博物馆事业名载中国博物馆史册,张謇是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少数开创人之一。

    开办林园以启民识。张謇一生学习不怠,较早意识到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謇建唐闸公园、南通博物苑、五公园等,为南通百姓提供拓展了解植物的园地。时至今日,唐闸公园至今仍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散步健身好去处。南通博物苑在建设时,选择了建设不同特征的建筑群,作为综合性公园,内有包括植物园和动物园以及博览馆设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正是张謇建博物苑的宗旨,也是张謇对民众予知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张謇于濠河边东西南北中开建了5个小公园,时人称五公园,每个公园承担着不同对象的娱乐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活动需求。东公园是妇女儿童活动的天地。西公园分作为南北两部分,作为市民游玩休闲的主要场所。中公园的园林建筑特具特色,辅道萦回园中,美丽的景观尤其吸引游人。五公园现在已融入濠河周边的游览场地,成为濠河风景的华美乐章,五公园同时也向中外来客诉说着南通城市的历史文化。

    张謇是慈善公益的先行者。慈善公益的先行者是后世对张謇的一份肯定,是慈善历史对张謇的一份承认,也是后世慈善学者对张謇慈善事业共同的认可。作为一个慈善公益的先行者,并不是因为张謇的先知先觉,而是因为张謇在不断的事业的学习和追求中增强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的能力,增强对慈善发展的理解,他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的慈善理念,先进的慈善行为,以此来成为自己慈善公益思想的新知。在慈善公益领域,张謇把这种勇气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不是脱离历史去创造,而是在变化发展中去创新慈善公益事业,这种创新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张謇对慈善公益的周密谋划,以及他对慈善公益事业帮助百姓的深切愿望。张謇在践行自己的慈善公益事业中,以他的影响力号召人们共同行动,张謇的慈善行为影响鼓动有为人士,加入到慈善公益事业的行列。作为一个先行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借鉴,不仅仅是自身的行动,而且还有对大众的影响,以及对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先行者的精神和力量。

    从张謇对近代慈善公益的探索联系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追求,我们可以体会到张謇追求的共同富裕,对当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

    一、共同富裕需要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追求。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的建构中,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良好资源。物资富裕面对的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精神富裕涉及到到社会整体,创立一些能让老百姓普遍感受到的社会进步事业,是对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共同富裕不局限于物质上的共同起步,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共有收获。

    二、共同富裕需要文化层面与思想层面的协同发展。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的实践中,注重文化层面的引领与思想层面的启发,他践行的慈善公益,让更多的人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的成果,让百姓体会有了文化上的富裕才能更多的机会获得物质上的富裕,社会需要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参与共同富裕的行动。张謇在他所处的时代践行的慈善公益,很多方面是非常前卫的社会事业,张謇以舍身喂虎的气魄,推行他的慈善公益,很为后人敬佩。

    三、共同富裕需要有为人士与社会组织的一起努力。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的推广中,不是喊着口号让大家齐步向前,张謇是以先行者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社会有志人士一起努力。张謇不但把自己的收益、获利用在了慈善公益上,在困难时期,他还以鬻字资助慈善公益。作为一个企业家,张謇的个人生活无需忧虑,作为一个慈善人,张謇一生为百姓的共同富裕去努力。张謇的行动启示当今的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在社会的共同富裕中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多的努力。


    三、张謇慈善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特殊意义

    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间,我们走进张謇的精神世界,对我们有很多的启迪。

    张謇“三业并举”的事业,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实践启发。张謇在他的时代里,追求他地方自治的个人理想,在事业的奋斗上努力前行。他兴实业、办教育、开慈善,以“三业并举”的努力来推动地方自治事业的发展。张謇表示:“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左膀右臂,是文武之道,是一张一弛,而慈善可“弥缝不及”,补充社会事业不能照顾之处。张謇以“弥缝不及”的思想概念来平衡社会各方面事业。他以为要社会领先、要社会进步,需有实业、有教育、有慈善,这“三业并举”,便能在地方自治事业上领先前行。张謇的这一思想理念是对我们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实践启发,只有我们把社会各方面治理完善到位了,我们才能打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而更好的往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张謇“跻身一等”的奋斗,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精神启迪。张謇在践行他的事业中间,始终强调“跻身一等”的思想理念。张謇说:“中国非真能实现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身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他认为干事业就要在事业领域内向先进靠拢、向高端迈进,有创业精神、有创新努力、有创造作为,他在事业追求中间,努力追求“跻身一等”行列,在“跻身一等”的事业追求中间,来夯实他实业、教育、慈善的基础,从而为地方事业的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推动地方事业的发展。张謇“跻身一等”的思想理念,也正是我们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间的一个信念标杆,我们在事业奋斗的征程上,要有“跻身一等”的理念、要有“跻身一等”的勇气、要有“跻身一等”的雄心、也要有“跻身一等”的能力和办法,来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行,从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做出我们的贡献和努力,张謇先生为我们树立了这样的典范。

    张謇“世界眼光”的追求,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思想启示。张謇先生强调,“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在他的事业中间,始终瞄准世界前沿、为地域争光、为国家争光来谋划他的事业。在世界眼光的理念和决策下,张謇所办的实业能引领时代之风流,张謇所创的教育能创造中国之第一,张謇兴慈善无愧于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的光荣称号,他的慈善理念、慈善影响、慈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张謇这种世界眼光的追求,给我们予思想启示,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必须把这眼光定位在世界的高度,来谋划、来行事、来引领我们的事业,如是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不拘泥于当下、不拘泥于局部,在更大的视野上看到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间、在沟通与世界联系的过程中,把中国式现代化书写在世界的舞台上,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范围树立起一个新的标杆。

    从张謇的精神世界里,我们能体悟到张謇引领潮流,赶超先进,走在前列的努力追求,对我们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特殊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必须要有张謇那种超前性思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必须要有张謇的那种超前性思维,只有超前性的思维才能够在谋划大局中间,有超前性的眼光,从而能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过程中间,才能有我们的作为。我们今天的慈善事业也必须在这样的工作中间,把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定位在传统的慈善意义上,要在创新、发展、创造上有更多的作为,把我们慈善事业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有新的作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间,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人口众多的国家中要实现现代化,有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追求,慈善事业在这种特殊性中,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间,能够弥补社会之不足,帮助更多的人能够踏进我们的小康之路,踏进自己的富裕之路,这才是我们慈善事业超前性思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这样的谋划过程中,把我们的慈善工作做的更强大、更有作为。一百年前张謇的超前性思维仍能给我们于很多启迪。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必须要有张謇那种实践性精神。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必须要有张謇那种实践性精神,不停留在文字上的表述,更要在实践中去践行。张謇先生一生中,踏踏实实的干实业,踏踏实实的办学校,踏踏实实的搞慈善,他的实践性精神体现在他一生中间,贯彻他一生的追求,乃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鬻字行善。他是用自己生命的所有的追求来践行他的事业。张謇先生强调:“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他的这种实践性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必须要浸润于工作实践中,实业如此、教育如此、慈善亦如此,作为慈善人,要在践行慈善理念、慈善实践的过程中间,把我们的慈善工作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必须要有张謇那种全局性谋划。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需要有张謇那种全球性的谋划。张謇在南通地方自治过程中间,在南通一个区域的发展中,他总体布局他的实业、总体思考他的教育、总体谋划他的慈善。他的这种全局性的谋划,对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感召力,他依托纺织资源、垦牧资源、江海资源、交通资源、金融资源、循环资源、文化资源发展经济资助慈善事业,推动地方事业有所作为。张謇办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从农业、工业到医学、纺织、农牧,他全局性谋划。张謇办慈善,从护老济幼、助困帮残,他都有全局性的思考、谋划、布局。张謇深谋远虑、全局谋划,至今仍能感受到张謇思想精神的号召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间,我们要在全局性谋划上像张謇那样做出我们更有为的努力和贡献。

     

    往期推荐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我心中的张謇” 丨 纪念张謇诞辰170周年征文启事

     

     

    来源:张謇企业家学院

    策划:教务部 融媒体中心

    作者:叶沈良

    值班编辑:申雯 孟海燕  审校:任平平  彭智诚

     


    上一篇:中华论坛
    下一篇:纪念张謇
 
最新消息

 
精彩推荐
 
热门文章
 
心声和鸣
  • 叶沈良:
        2003年1月2日,“心雨轩”网站开通。
        2020年8月1日,网站整理,再次出发。   
Copyright © 2015 叶沈良心雨轩 Powered by OTCMS V2.6 | 给我留言